\u003c/p>\u003cp>“全球車企都面臨壓力,當前的競爭環境極為嚴峻,但我們還是實現了盈利。”\u003c/p>\u003cp>這句話,是馬斯克在特斯拉Q3財報會議的開場白。剛發完美國選民的百萬美元紅包,又拿到財報盈利的好消息,馬斯克難言內心的激動之情。\u003c/p>\u003cp>面對今年7-9月的成績單,大部分車企掌門人的心情是復雜的。大眾首席財務官阿爾諾·安特利茨表示,公司業績反映了市場環境的艱難,必須大幅削減成本并提升效率,日產在公布最新財報后,直接裁員9000人,削減產能20%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83E3A76A30D3E143129F8207C1BB9EF45C2BFA33_size82_w1080_h692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410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《日本經濟新聞》詳細剖析了11家車企第三季度的財報,隨著電氣化轉型的推進,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先行者成績突出,大部分傳統汽車制造商難言輕松。搶跑與落后,崛起與陣痛,整個產業鏈正經歷新一輪的分化。\u003c/p>\u003cp>整體來說,全球主要11家車企業績里,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在7-9月實現利潤增長,分別同比提升了17%和11%。此外,豐田利潤雖位居榜首,但同比下滑高達55%;日產出現93億日元的最終虧損,管理層主動降薪;大眾、奔馳和寶馬等德國制造商也出現了超過50%的利潤下滑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值得一提的是,單車利潤方面,特斯拉名列前茅,以69萬日元領先奔馳的47萬日元,是豐田20萬日元的三倍之多。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416BCAFBBC0B3560748F2EE32B6A4D02B3B516E0_size5_w183_h241.gif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183px; height: 241px;\" style=\"width: 30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震源地在中國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“奔馳直降200萬日元。”\u003c/p>\u003cp>(折合人民幣近10萬元)\u003c/p>\u003cp>面對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大幅降價,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用醒目的小標題,表達了對行業秩序重塑的震驚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以中國為“震源地”,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“大震蕩”,借助電動化轉型,比亞迪等中國企業迅速崛起,開始搶占傳統跨國車企的市場蛋糕,即使是昔日無比風光的豪華車品牌代表奔馳,也不得不放下身段,以價換量。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英國調研公司GlobalData統計,中國市場的新車需求,純電動占比已經從2021年的10%增長到2024年的24%。在一系列補貼政策的助力下,中國電動化進程迅速推進,而傳統燃油車的銷售比重則從此前的80%降至48%。\u003c/p>\u003cp>在中國,比亞迪成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的主要力量。在2024第三季度,比亞迪全球銷量同比增長38%,達到了113萬輛,其中純電動車型增長了3%,達到44萬輛,而插混車型則增長了76%,達到68萬輛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47E9E3ECEB87B1F5087753DDE5336DB7F5207036_size73_w945_h929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629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從全球銷量看,比亞迪從去年同期的第8名躍升至全球第4,超越了福特、現代、本田和日產等車企。比亞迪近年來市場表現強勁,這是歐美和日本車企始料未及的,作為對手,大家普遍感受到巨大壓力。\u003c/p>\u003cp>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統計,和2022年同期相比,大眾和奔馳的銷量下降約20%,日產下降近50%,本田的降幅更是超過50%。\u003cstrong>本田副社長青山真二在財報會上直接表態,公司業界下降速度遠超預期,管理層必須承認這一點。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對大眾的打擊也很大。\u003c/p>\u003cp>過去40年的時間里,大眾汽車是中國市場的領導者之一。特別是在2017年,中國汽車總銷量達2800萬輛,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與銷售國,大眾集團在華年銷量也突破400萬輛,占整個大眾集團年銷量的40%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E15DB4AB881E20C8E0F1AA473D9383C407A74C7B_size133_w1080_h1057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626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今年前三季度,大眾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下降10.2%,這一降幅抹去了全球其他地區銷售增長的所有成果。\u003c/p>\u003cp>不僅如此,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困境正影響全球,整個集團銷量下降,最直觀的結果,是利潤大幅下跌。為了應對當下的困境,大眾在德國大本營至少關閉了三家工廠,并提出裁員數萬人的重組計劃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416BCAFBBC0B3560748F2EE32B6A4D02B3B516E0_size5_w183_h241.gif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183px; height: 241px;\" style=\"width: 30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美國庫存激增1.4倍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一直以來,北美是日系車最能盈利的市場,但過去第三季度,除了熱銷的混合動力車,其他車型的增長幾乎停滯。\u003c/p>\u003cp>美國市場,庫存激增的趨勢愈加顯著,為了減少庫存,車企不得不向4S店提供更多鼓勵金,或是增加車貸優惠政策。\u003c/p>\u003cp>研究公司Cox Automotive數據顯示,截止2024年9月底,美國新車庫存天數達到了81天,和去年8月的58天相比,整整增加了40%。\u003cstrong>為了賣車,單車激勵金也持續上漲,現階段已經高達3500美元,同比增長50%。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實際上,在北美市場啟動鼓勵金,早在新冠疫情壓頂的2021年左右,日系車企就頻繁在美國刺激消費。按照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統計,日產因為缺乏北美市場的混合動力車型,庫存天數達到了105天,激勵金增至4500美元以上,但依舊免不了虧損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A9CCF4150B70CE075F225512EB66569D0BED5391_size72_w1080_h1021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605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短期看,北美市場的窘境,進一步加深了日產的低迷。在北美市場,純電動車型銷售放緩,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正在增長,日產此前在北美優先考慮純電動車型,當下的競爭十分被動。\u003c/p>\u003cp>從日產在美國最暢銷的10款車型來看,2022年和2023年總共只發布了一款新車,由于新車更新延遲,暢銷車型數量減少,能實現月銷超1000輛的車型,已經從從2014年的19輛下降到目前的12輛。\u003c/p>\u003cp>熱銷新車型短缺,純電動車型面臨銷售阻力,日產別無選擇,只能依靠銷售激勵和降價后的補貼,導致利潤大幅下降。\u003c/p>\u003cp>豐田的情況稍微好一些,得益于幾款具備競爭力的混合動力車型,該公司美國庫存天數為33天,激勵金在1450美元左右。\u003c/p>\u003cp>值得一提的是,北美一直是本田汽車的“利潤奶牛”,恰恰是這一市場趨于穩健,讓本田能在過去半年收獲可圈可點的成績。不僅燃油車和混動車銷量強勁,就連純電動車型,也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.4萬輛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7DF30858AD18F0B8E19C93A5602F307468C7E894_size155_w1080_h1074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636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416BCAFBBC0B3560748F2EE32B6A4D02B3B516E0_size5_w183_h241.gif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183px; height: 241px;\" style=\"width: 30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\u003cstrong>高投入背后的盈利難題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盈利的背后,有市場銷量的壓力,也有電動化投資的巨大包袱。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在接受《金融時報》采訪時曾表示,電動化轉型的長期化,對汽車制造商將是一個巨大的陷阱,燃油車與電動車的雙重投資,將導致盈利能力斷崖式下滑。\u003c/p>\u003cp>《日本經濟新聞》了解到,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,大幅增收已是難事,當盈利能力下滑,新車新技術的開發也容易受限。\u003c/p>\u003cp>本田計劃到2030年投入10萬億日元,用于電動化和和軟件開發,但是剛過去的第三季度,高昂的研發費用,直接讓本田的營業利潤下降了530億日元。\u003c/p>\u003cp>考慮到新四化轉型的燒錢巨坑,通用汽車已經把電動皮卡工廠的投資推遲了兩次,并重新審視了2025年實現100萬輛電動車產量的既定目標。福特在實踐中修正戰略,已決定重新審視大型電動車的研發,轉而聚焦小型車的電動化投資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12B085AD4AC6A304DDA9457EF763B1EFBBFA5879_size89_w1080_h1075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637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QUICK FactSet數據統計,2024年7至9月期間,全球11家車企的銷售收入僅達到3.8%的利潤率,和去年同期的7%相比,下降了超過3個百分點。\u003c/p>\u003cp>全球企業里,利潤表現突出的特斯拉和比亞迪,有其盈利層面的共同點。\u003c/p>\u003cp>《日本經濟新聞》認為,特斯拉自創業之日起,就聚焦于純電動車型的研發,沒有燃油車時代的任何包袱;比亞迪前期一度將電池制造作為業務中心,這是電動車時代的核心資產。如今,兩家公司均進入電動化投資的收獲期。\u003c/p>\u003cp>除了中國外,其他新興市場也讓跨國車企感受到壓力。中國車企加速“出海”,正將國內的產能轉向出口,如日產掌門人內田誠在財報發布會上所說,日本企業在東南亞、中東以及南美等地的業務,也受到中國勢力的影響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class=\"empty_bg\" data-lazyload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4_48/757916BE99CD99D72E780B6FFF5495C743829709_size72_w1080_h459.jpg\" src=\"data:image/png;base64,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==\" style=\" width: 640px; height: 272px;\" />\u003c/p>\u003cp>在產業內部,汽車行業也正經歷“笑臉曲線”現象,這一點,和曾經的電器等行業相似。所謂汽車行業的“微笑曲線”,即產業附加價值和盈利能力,逐漸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轉移,如車輛軟件正成為影響車輛功能的關鍵因素——\u003c/p>\u003cp>軟件定義汽車(SDV)已經深入人心,為了搶灘智能化市場,汽車企業或自研,或投資入股,或合縱連橫加強合作,開拓軟件層面的新機會,這是新時代車企長期影響力的前提條件。\u003c/p>","type":"text"}],"currentPage":0,"pageSize":1},"editorName":"李睿萌","editorCode":"PT130","faceUrl":"http://ishare.ifeng.com/mediaShare/home/1039104/media","vestAccountDetail":{},"subscribe":{"type":"vampire","cateSource":"","isShowSign":0,"parentid":"0","parentname":"汽車","cateid":"1039104","catename":"汽車公社","logo":"http://d.ifengimg.com/q100/img1.ugc.ifeng.com/newugc/20180612/16/wemedia/5839fcbe5ee7f28654bfa55e256629c3a5aeae2c_size18_w200_h200.png","description":"優質汽車領域創作者","api":"http://api.3g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cid=1039104","show_link":1,"share_url":"https://share.iclient.ifeng.com/share_zmt_home?tag=home&cid=1039104","eAccountId":1039104,"status":1,"honorName":"","honorImg":"http://x0.ifengimg.com/cmpp/2020/0907/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.png","honorImg_night":"http://x0.ifengimg.com/cmpp/2020/0907/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.png","forbidFollow":0,"forbidJump":0,"fhtId":"97935708","view":1,"sourceFrom":"","declare":"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authorUrl":"https://ishare.ifeng.com/mediaShare/home/1039104/media","newsTime":"2024-11-28 11:37:38","lastArticleAddress":"來自上海"}},"keywords":"車型,日元,日本經濟新聞,本田,庫存,北美,財報,市場,新車,利潤","safeLevel":0,"isCloseAlgRec":false,"interact":{"isCloseShare":false,"isCloseLike":false,"isOpenCandle":false,"isOpenpray":false},"hasCopyRight":true,"sourceReason":""};
var adKeys = ["adHead","adBody","topAd","logoAd","topicAd","contentAd","articleBottomAd","infoAd","hardAd","serviceAd","contentBottomAd","commentAd","commentBottomAd","articleAd","videoAd","asideAd1","asideAd2","asideAd3","asideAd4","asideAd5","asideAd6","bottomAd","floatAd1","floatAd2"];
var __apiReport = (Math.random() > 0.99);
var __apiReportMaxCount = 50;
for (var i = 0,len = adKeys.length; i “全球車企都面臨壓力,當前的競爭環境極為嚴峻,但我們還是實現了盈利。” 這句話,是馬斯克在特斯拉Q3財報會議的開場白。剛發完美國選民的百萬美元紅包,又拿到財報盈利的好消息,馬斯克難言內心的激動之情。 面對今年7-9月的成績單,大部分車企掌門人的心情是復雜的。大眾首席財務官阿爾諾·安特利茨表示,公司業績反映了市場環境的艱難,必須大幅削減成本并提升效率,日產在公布最新財報后,直接裁員9000人,削減產能20%。 《日本經濟新聞》詳細剖析了11家車企第三季度的財報,隨著電氣化轉型的推進,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先行者成績突出,大部分傳統汽車制造商難言輕松。搶跑與落后,崛起與陣痛,整個產業鏈正經歷新一輪的分化。 整體來說,全球主要11家車企業績里,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在7-9月實現利潤增長,分別同比提升了17%和11%。此外,豐田利潤雖位居榜首,但同比下滑高達55%;日產出現93億日元的最終虧損,管理層主動降薪;大眾、奔馳和寶馬等德國制造商也出現了超過50%的利潤下滑。 值得一提的是,單車利潤方面,特斯拉名列前茅,以69萬日元領先奔馳的47萬日元,是豐田20萬日元的三倍之多。 震源地在中國 “奔馳直降200萬日元。” (折合人民幣近10萬元) 面對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大幅降價,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用醒目的小標題,表達了對行業秩序重塑的震驚。 以中國為“震源地”,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“大震蕩”,借助電動化轉型,比亞迪等中國企業迅速崛起,開始搶占傳統跨國車企的市場蛋糕,即使是昔日無比風光的豪華車品牌代表奔馳,也不得不放下身段,以價換量。 英國調研公司GlobalData統計,中國市場的新車需求,純電動占比已經從2021年的10%增長到2024年的24%。在一系列補貼政策的助力下,中國電動化進程迅速推進,而傳統燃油車的銷售比重則從此前的80%降至48%。 在中國,比亞迪成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的主要力量。在2024第三季度,比亞迪全球銷量同比增長38%,達到了113萬輛,其中純電動車型增長了3%,達到44萬輛,而插混車型則增長了76%,達到68萬輛。 從全球銷量看,比亞迪從去年同期的第8名躍升至全球第4,超越了福特、現代、本田和日產等車企。比亞迪近年來市場表現強勁,這是歐美和日本車企始料未及的,作為對手,大家普遍感受到巨大壓力。 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統計,和2022年同期相比,大眾和奔馳的銷量下降約20%,日產下降近50%,本田的降幅更是超過50%。本田副社長青山真二在財報會上直接表態,公司業界下降速度遠超預期,管理層必須承認這一點。 對大眾的打擊也很大。 過去40年的時間里,大眾汽車是中國市場的領導者之一。特別是在2017年,中國汽車總銷量達2800萬輛,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與銷售國,大眾集團在華年銷量也突破400萬輛,占整個大眾集團年銷量的40%。 今年前三季度,大眾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下降10.2%,這一降幅抹去了全球其他地區銷售增長的所有成果。 不僅如此,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困境正影響全球,整個集團銷量下降,最直觀的結果,是利潤大幅下跌。為了應對當下的困境,大眾在德國大本營至少關閉了三家工廠,并提出裁員數萬人的重組計劃。 美國庫存激增1.4倍 一直以來,北美是日系車最能盈利的市場,但過去第三季度,除了熱銷的混合動力車,其他車型的增長幾乎停滯。 美國市場,庫存激增的趨勢愈加顯著,為了減少庫存,車企不得不向4S店提供更多鼓勵金,或是增加車貸優惠政策。 研究公司Cox Automotive數據顯示,截止2024年9月底,美國新車庫存天數達到了81天,和去年8月的58天相比,整整增加了40%。為了賣車,單車激勵金也持續上漲,現階段已經高達3500美元,同比增長50%。 實際上,在北美市場啟動鼓勵金,早在新冠疫情壓頂的2021年左右,日系車企就頻繁在美國刺激消費。按照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統計,日產因為缺乏北美市場的混合動力車型,庫存天數達到了105天,激勵金增至4500美元以上,但依舊免不了虧損。 短期看,北美市場的窘境,進一步加深了日產的低迷。在北美市場,純電動車型銷售放緩,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正在增長,日產此前在北美優先考慮純電動車型,當下的競爭十分被動。 從日產在美國最暢銷的10款車型來看,2022年和2023年總共只發布了一款新車,由于新車更新延遲,暢銷車型數量減少,能實現月銷超1000輛的車型,已經從從2014年的19輛下降到目前的12輛。 熱銷新車型短缺,純電動車型面臨銷售阻力,日產別無選擇,只能依靠銷售激勵和降價后的補貼,導致利潤大幅下降。 豐田的情況稍微好一些,得益于幾款具備競爭力的混合動力車型,該公司美國庫存天數為33天,激勵金在1450美元左右。 值得一提的是,北美一直是本田汽車的“利潤奶牛”,恰恰是這一市場趨于穩健,讓本田能在過去半年收獲可圈可點的成績。不僅燃油車和混動車銷量強勁,就連純電動車型,也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.4萬輛。 高投入背后的盈利難題 盈利的背后,有市場銷量的壓力,也有電動化投資的巨大包袱。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在接受《金融時報》采訪時曾表示,電動化轉型的長期化,對汽車制造商將是一個巨大的陷阱,燃油車與電動車的雙重投資,將導致盈利能力斷崖式下滑。 《日本經濟新聞》了解到,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,大幅增收已是難事,當盈利能力下滑,新車新技術的開發也容易受限。 本田計劃到2030年投入10萬億日元,用于電動化和和軟件開發,但是剛過去的第三季度,高昂的研發費用,直接讓本田的營業利潤下降了530億日元。 考慮到新四化轉型的燒錢巨坑,通用汽車已經把電動皮卡工廠的投資推遲了兩次,并重新審視了2025年實現100萬輛電動車產量的既定目標。福特在實踐中修正戰略,已決定重新審視大型電動車的研發,轉而聚焦小型車的電動化投資。 QUICK FactSet數據統計,2024年7至9月期間,全球11家車企的銷售收入僅達到3.8%的利潤率,和去年同期的7%相比,下降了超過3個百分點。 全球企業里,利潤表現突出的特斯拉和比亞迪,有其盈利層面的共同點。 《日本經濟新聞》認為,特斯拉自創業之日起,就聚焦于純電動車型的研發,沒有燃油車時代的任何包袱;比亞迪前期一度將電池制造作為業務中心,這是電動車時代的核心資產。如今,兩家公司均進入電動化投資的收獲期。 除了中國外,其他新興市場也讓跨國車企感受到壓力。中國車企加速“出海”,正將國內的產能轉向出口,如日產掌門人內田誠在財報發布會上所說,日本企業在東南亞、中東以及南美等地的業務,也受到中國勢力的影響。 在產業內部,汽車行業也正經歷“笑臉曲線”現象,這一點,和曾經的電器等行業相似。所謂汽車行業的“微笑曲線”,即產業附加價值和盈利能力,逐漸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轉移,如車輛軟件正成為影響車輛功能的關鍵因素—— 軟件定義汽車(SDV)已經深入人心,為了搶灘智能化市場,汽車企業或自研,或投資入股,或合縱連橫加強合作,開拓軟件層面的新機會,這是新時代車企長期影響力的前提條件。 “特別聲明:以上作品內容(包括在內的視頻、圖片或音頻)為鳳凰網旗下自媒體平臺“大風號”用戶上傳并發布,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 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videos,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.”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
汽車產業巨震,震源地在中國
獨家搶先看